使用者介面設計的八大黃金守則

Danny Lin
foolish bits
Published in
Apr 10, 2013

--

最近在設計一些產品的功能,看到這一篇 Shneiderman’s “Eight Golden Rules of Interface Design”[1] 談關於使用者介面設計的八大黃金守則,覺得很不錯,簡單加一點我自己的意見跟大家分享。

這些準則是由 Ben Shneiderman 的 Designing the User Interface 這本書中節錄出來的。

1. 保持設計的一致性

一致性很重要,在介面設計中,類似的操作應該盡量使用同樣的設計、名詞,避免產生混淆。

這事實上對於使用者的「學習曲線」有很大的影響,所以在做介面設計時,盡量使用同樣的「操作體系」(例如:分頁的設計、按鈕的形式)或導引方法。

這裡談到的一致性也跟使用者常見的操作體系間的一致性有關,亦即:目前絕大多數網站的操作方式跟設計。如果一個網站有很多不同的引導體系,或是跟一般人慣知的操作很不一樣,那麼勢必會拉長學習曲線。

2. 提供重度使用者便捷操作

重度使用者通常非常熟悉整體操作跟流程,所以減少不必要的介面互動很重要,例如:快捷鍵、縮寫。這跟「使用者滿意度」也有關。

當使用者十分熟悉你的介面操作時,發現簡單的動作,卻需要耗費很多在他看起來很笨的操作,變得很繁雜時,滿意度會比較偏低。例如:銀行的電話語音系統必須一層一層的聽、操作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
3. 適時提供對使用者有意義的回饋

每一個動作都應該適時提供對使用者操作有意義的回饋、反應。

例如:選取一個項目可以用變色、勾選等表示。使用者經常操作的功能項目或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「反應」,因為這些頻繁操作的項目,每天要看到很多次,太多不必要的反應反而是累贅。

同樣地鮮少操作的功能,相對於使用者是比較陌生的,這些回饋、反應的設計就會變得很重要(必須要考慮得比較周詳一點,給予較多、較完整的回饋設計)。

4. 明確告知使用者動作的狀態

如果要求使用者進行一連串的動作時,最好在設計時留意引導的流程,特別是表示開始、執行中、以及完成時的反應。好的引導設計會使得使用者的滿意度提高,減少操作時的不耐、困惑、壓力。
這個最常見的就是網站的註冊流程,或是加入網站後,要求使用者填寫一堆資料的引導。

有的不好的設計習慣把二十幾個要求使用者填寫的選項全放在一頁,很多人大概看到就想要離開了,根本不會想要填完所有資料。但是如果妥善地設計,明確的告知使用者目前進行的「進度」,或是提供適當的引導設計,則可以降低其焦慮感。

5. 簡化錯誤的處理

這裡提到的「錯誤」不全然等同於「錯誤」,而是包含了例外狀況的處理。設計時,系統必須盡量避免可能讓使用者遇到一連串的錯誤,如果萬一發生了,也應該有比較妥善、簡化、容易理解的方式來引導使用者 — 最好的設計就是使用者都沒有錯,所有「例外狀況」都在系統的設計內規範、處理,這樣使用者的滿意度也會比較高。

例如,我最常看到的是銀行要求使用者輸入密碼,結果訂了一大堆規則,一下子要求密碼裡頭要有大小寫英文字母,還要有數字、不能有特殊字元,或是要求特定的字元數。雖然感覺上似乎降低了密碼被猜測、盜用的風險(這是以設計者的角度來看,非使用者),但通常特殊規則帶來的問題更多,例如:使用者常常會忘記密碼。

6. 務必提供可回復的設計

這個設計會跟使用者的焦慮感有關,如果設計的時候沒有考慮到「可回復」(undone)的設計,使用者在做每一個動作的時候都必須小心翼翼,否則就得全部重來,反而增加了他的焦慮感。這個設計可能發生在單一動作、填寫資料,或是一連串的操作。

最常見的就是填寫資料時,想要修改上一步填寫的某一個資料,切換回上一步時,卻發現目前填寫的資料沒有暫存,等於得重來一次。(或根本無法回上一步)

7. 滿足使用者控制的慾望

使用者內心通常比較偏好自己可以掌控整個操作,所以當他們下達一個動作或指令時,系統也給予回應,可以提高使用者控制的滿足感。

所以在設計時,務必盡量從使用者的角度思考:他們喜歡是主導整個流程的人,而不是跟著系統反應。

8. 簡化操作,降低使用者記憶需求

跟電腦一樣,人的短期記憶很寶貴,所以在設計時,務必力求簡明、必要,減少不必要的視窗切換及記憶指令及動作。簡單的例子:如果按了「讚」之後,還要你作一大堆動作,那就是浪費使用者的時間。

因為一旦對使用者而言相對價值不高的動作或功能,卻要求付出與其期待較多的「成本」來完成,那麼使用者可能就會放棄使用這個功能或操作。

附錄:

[1] Shneiderman’s “Eight Golden Rules of Interface Design”

Originally published at dannyimages.com on April 10, 2013.

本文圖文除依創作共用授權條款標註出處者外,其餘皆為作者所創作,未經許可禁止轉載、重製、編輯。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,請多按下方的「拍手」圖像幾次、或是分享到社群網站上!

--

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