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寶春與品牌信任度

Danny Lin
foolish bits
Published in
4 min readDec 12, 2018

--

Photo credit: Luuva, CC BY-SA 3.0

類似的事件,總會不斷的發生 — — 我不是要談政治。

一個品牌的建立過程中,往往是很多複雜的因素隨著時間的積累所創造出來的,這個過程中,不斷的吸納了認同這種訴求而形成的情感投射的消費者,最終成了品牌的愛護者。

吳寶春這件事,其實是這樣的。

其實任何人要有什麼政治或立場主張,都該被受到尊重。立場或政治主張,沒有絕對的對錯。

但是立場前後不一的時候,消費者的情感受到傷害所產生的自然反應,也是正常的,不要怪罪消費者對你不公平。這叫「業」。

以下節錄自民報專訪[1]

《英烈千秋》種下他心底為國爭光的種籽他心裡的台灣「很大」。挑戰法國、日本的麵包師傅,去世界最高殿堂參賽,吳寶春不是要去「征服」世界,他心底還有當年那個想學「張自忠將軍」讓國外人也服氣的小男孩兒單純、天真的想法。「揹著國旗」、穿上「台灣代表隊」的制服,就讓他有莫名的感動。「其實,我現在是不愁吃穿,可以花錢去享受,不必為生活和生存煩惱,反而更讓我感受到:『人生不是只有錢就好。』我們可以用錢,做些什麼呢?」吳寶春說。從拿到大獎到現在已六年,除了起家的高雄本店、台北松菸店,今年年底才要在台中七期開第三家分店,對於「商業模式」的營利機制,這個展店速度簡直是龜速了。而當中,不只是中國巿場頻頻向他招手,香港、新加坡、甚至美國的邀約也不斷,「但我思考,如果我要走出去海外,我要代表的不是『吳寶春』、而是『台灣』,我想要把台灣的農產品一起帶出去,所以要更仔細思考。」這是吳寶春不輕易「走出台灣」的考量。

讓大家認識吳寶春的,不只是「世界麵包」光環的加持,當然還有在台灣的處境下,對「台灣之光」的情感投射 — — 這在台灣是萬靈丹,但現在可能快變萬零丹了。

對於「吳寶春」這個品牌,是靠這些情感投射所累積下來的。這個情況是所有品牌的累積必經歷程,所以很多品牌其實在維護品牌的信譽上,下了不少功夫,為的是持續累積及建立客戶對品牌的忠誠度。

當有一天這層關係被打破了 — — 相信我,這跟商人是什麼樣的政治立場,沒有必然關係 — — 那麼信任也就瓦解了。商人做了選擇,也要接受消費者的情感投射下所建立的信任度被粉碎了,必須做出選擇的事實。

少了情感投射,消費者對於品牌的忠誠度自然瓦解了,隨時被其他品牌取代,只是必然的因果。

吳寶春並不是新鮮的例子。

2012 年,Lativ 也曾經有過類似的問題。相同的是,Lativ 原本靠的是以台灣當訴求—「台灣製造 — 需要您的支持!」,希望大家「讓夕陽產業找到新的生存空間,也請大家給台灣產業一個機會!」。不過在 2012 年,突然移除產地標示,也沒有仔細的說明緣由,消費者對品牌的情感受到了傷害,有了相對應的反應,何能怪罪消費者呢?

我在當時寫了一篇文章「Lativ 與品牌信任度」,提到的就是這個問題。

因此,關於吳寶春事件,很多人說,「不要被政治操弄了,他只是商人,不懂政治」。其實不然,政治其實就是生活、是信仰,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生活方式與信仰,但世界始終是多元且公平的,就像林子祥與葉倩文合唱的那首《選擇》的歌詞一樣:

我選擇了你,你選擇了我,這是我們的選擇

正猶如全球的政治頻譜裡,左、右是明顯的兩端,雖然有所謂的「中間選民」的說法,但很難有一個政黨可以既討好左派,又討好右派,因為左右是兩個極端。因此,做了什麼樣的選擇,自然有相對應的路要走。商人選擇了順從某個市場的政治訴求,大家就會從這些改變重新認識他。想要既討好,又想要取巧,這樣的完美模型,只會存在童話世界裡。

品牌的建立往往是時間的積累,在過程中逐漸的推升。只能說,人的情感真的很脆弱,想要保護這種脆弱,必須在一開始是珍視這個問題,持續去維護他,否則品牌信任度的改變,也往往是一夕間的事。

[1] 【民報】吳寶春:不把中國巿場看成全世界 只想把全世界帶來台灣

本文圖文除依創作共用授權條款標註出處者外,其餘皆為作者所創作,未經許可禁止轉載、重製、編輯。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,請多按下方的「拍手」圖像幾次、或是分享到社群網站上!

--

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