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 SaaS 是不容易 scaling 的商業模式?

Danny Lin
foolish bits
Published in
9 min readApr 19, 2019

--

以前有人常慣稱電信事業是一個傳子傳孫的事業,因為一旦綁住電信用戶,在那個沒有 NP(Number Portability)的時代,電信事業看似是一個資本競爭的生意,但事實上幾乎是一筆穩賺不陪的生意。但是網路的普及,漸漸打破了這種情形,使用者的選擇變多了,電信事業提供的服務,也漸漸地僅剩下最後一哩的網路接駁服務了。

傳統的軟體銷售也是類似的情況。在網路尚未來臨時的時代,這是一個跟電信事業一樣的鐵飯碗,只要搞定了經銷體系、銷售利潤分配,幾乎可以是一筆包賺錢的生意。

但在 90 年代後,網路非但是人們在數位世界的高速公路,同時也是內容的主要載體,打破了這種現象。這種情況使得過去倚賴單機安裝的軟體開發有了很大的變化,大量的軟體轉換成網路服務,軟體即服務(Software as a Service,簡寫為 SaaS)也自然成了現今軟體服務的主流。

SaaS 到底怎麼賺錢?

可能很多人知道 SaaS 其實就是一種軟體租賃服務,或者更貼近現今大家熟知的名詞,也就是 subscription-based(訂閱制)的服務 — 向你租用服務的人,必須要每個月支付一筆服務費用給你,直到他們不想使用為止。

他的營收公式很簡單:

Revenue = 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* Monthly Paid Users

每人每月願意付你多少錢 * 每月有多少人付錢給你

在這種經常性收入(Recurring Revenue)的商業模式下,每個月有一群人從他們的腰包固定掏一筆錢給你,看似是一個完美的模型,但其實很多背後的營運成本常常被忽略。

首先,既然是網路服務,背後當然不會沒有成本,網路服務當然就跟機房設備、頻寬有關,如果你的服務是建置在雲端,像 Netflix、Dropbox、MailChimp、Slack、Shopify、LastPass 等等這些服務,依照他們提供服務的不同,各自有不同的成本。

比如說,Netflix 提供的是影音服務,主要的成本即是影音的頻寬(依照影音內容被播放的次數與不同品質的內容而影響成本)。Dropbox 提供的是儲存空間,也跟頻寬(依照存取頻繁與否而影響成本)有高度相關。MailChimp 提供的是電子郵件行銷服務,跟寄送的郵件數量與內容大小有高度相關。

當然,雖然是提供這些服務本身需要成本,在銷售跟佈署這些服務上,還是有其他成本被忽略了。

所以真實的營收公式其實是:

Gross Revenue = Revenue - COGS

其中,COGS(Cost of Goods Sold)指的是在銷售服務給客戶中所產生的所有產生的支出,依照所銷售的軟體服務不同而有所差異,但通常包含了這些項目:

  • 網路頻寬及託管費用
  • 持續提供服務營運所需支出的員工薪資(例如客服)
  • 在提供的服務中使用到的第三方軟體的支出
  • 經銷或行銷分潤
  • 促銷費用
  • 產品開發成本
  • 內部營運成本

簡單講被忽略的成本都必須要計算到營收公式中,現在你還會覺得 SaaS 很容易賺錢嗎?或許你仍然還是這麼覺得。那我們來看看這個營收有沒有成長空間。

SaaS 要怎麼規模化?

你可能會常聽說,一個網路事業必須要建立在可規模化(salable)的前提下,呈現指數型成長,才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型。沒錯,理想的網路商業模型當然是如此。不信可以看看這種模型的圖形有多完美(如圖一)。

圖一:完美的網路服務商業模型

但這種完美模型在 SaaS 世界中卻非常少見[1],如果完全忽略成本的話,可能是如此。因為從上述的 SaaS 的 COGS 公式中,你會發現真正的完美模型可能會像這樣(如圖二)。

圖二:SaaS 的完美商業模型

你的營收或許可能有指數型的爆發,但同時,你的成本不太可能僅僅是線性成長。最差的情況,在營運效能不佳下,你的事業可能會是這樣(如圖三)。

圖三:營運效能不佳的 SaaS 商業模型

在稍微好一點的情況下,營運效能尚可,但產品的獲利有限,時間拉得越長,可能的獲利空間將被持續壓縮,最後可能會變成一筆賠錢的生意(如圖四)。

圖四:很多 SaaS 服務可能最後會像這樣

這裡頭的影響因素非常多,比如使用者獲取成本增加、員工薪資及福利成長、新的競爭者出現等等,影響了原本的獲利空間。

最近在 WeFunder 上倚賴群眾募資換股的 VOX Player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從他們的財務資訊上看來,在需求端沒有急速成長的前提下(假設對於 Hi-Res 音樂有需求的人不會持續成長,只是少部分人),或是頻寬成本大幅下降下(讓其他競爭者進入的門檻快速降低),那麼其實非常接近圖四的模型。

圖五:VOX Player 的財務資訊

試著計算一下 VOX Player 的營收,其實是這樣的:

Gross Revenue = 23,000 (revenue/month) - 11,000 (COGS) = 12,000

看起來在付費使用者沒有快速成長下,每個月的毛利大約是 $12,000。但是還沒有扣除每個月的營運支出 $20,000,扣除後,每個月實際是淨損 -$8,000,一年下來是 -$96,000。

所以為何 SaaS 很難 Scaling?

VOX Player 的例子,或許不算是一個絕妙的例子可以解釋 SaaS 不容易 scaling,但為了增加使用者的接受度,實際上他們的月費只有 $4.99,提供給付費使用者的則是無限的雲端音樂儲存空間 — 高解析的音樂檔案都非常大,在強調可以在各種設備下都透過雲端來播放音樂,頻寬成本其實是非常可觀的,成敗與否看的完全是付費使用者的規模能否放得很大。

我們再來看看一開頭提到的營收公式:

Revenue = 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* Monthly Paid Users

一個 COGS 相對高的 SaaS 產品,服務成本的支出會貼著使用者規模成長。「COGS 相對高」指的是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所需要支出的成本比其他服務高。

例如 Shopify 是以提供電商開店平台,這種 SaaS 服務是建構在客戶成長(Customer Success)的前提下,亦即「客戶持續賺錢,才會持續掏錢支付服務費用」,客戶能否持續賺錢,直接影響這類 SaaS 的營收模型,所以客戶過得好不好,必須要有 Customer Success Manager 持續關注,並適時提供協助。

Customer Success Manager(客戶成長經理,簡稱 CSM)是一個結合了業務(Sales)、客服(Customer Support)、客戶經理(Account Manager)多重角色的職務,如果要提供有效的持續關注,每個人可以照顧到的客戶數其實極其有限。我們假設每個 CSM 每個月可以照顧 100 個客戶,當我們期待付費客戶呈現指數型成長時,CSM 的人也會跟隨著呈現非常接近客戶數成長曲線的成長(幸運的話,近似圖二),相對反映出來的當然就是 COGS 的增加了。

所以開發了什麼樣的 SaaS 服務、有多少客戶、付費的客戶每個月願意付多少錢,其實跟 scaling 有很大的關係。

有三個不同的 SaaS 公司提供服務,他們在每個月產生 10 萬美金營收的前提時 COGS 非常接近(假設是 $30,000),隨著營收增加,時間拉長就可以從他們的毛利看出差異了:(ARPU * Paid Users - COGS)

A: $100 * 1,000 - $30,000 = $70,000
B: $1,000 * 100 - $30,000 = $70,000
C: $10,000 * 10 - $30,000 = $70,000

當每個月營收成長到 100 萬美金時,毛利會變成這樣:

A: $100 * 10,000 - $240,000 = $760,000
B: $1,000 * 1,000 - $120,000 = $880,000
C: $10,000 * 100 - $33,000 = $967,000

你一定會注意到,從 A、B、C 三家公司提供的 SaaS 服務跟 ARPU,以及付費使用者的人數,可以看出 A 瞄準的是金字塔底部的大眾市場,B 則是提供中型規模的使用者服務,而 C 服務的則是每個月付得起 $10,000 的大型客戶。

假設我們把公式倒過來看,有兩個公司想要開發類似的 SaaS 服務,想要有相同的營收規模,他們應該瞄準什麼樣的用戶群開發服務呢?

A: $1,000,000 = $100 * 10,000
B: $1,000,000 = $1,000 * 1,000

A 的服務必須要找到 10,000 個願意每個月費給他們 $100 的付費使用者,而 B 的服務需要找到 1,000 個願意每個月費給他們 $1,000 的付費使用者。兩者看似都可以同樣達到一樣的營收規模,但是 COGS 將會有很大的差異— — 使用稍早的例子,一個 CSM 可以照顧 100 個客戶的假設,則照顧 10,000 個客戶,需要 100 位 CSM,相反的,B 則只需要 10 位 CSM。

SaaS 是不是容易規模化,取決於你瞄準什麼樣的市場(是池塘還是大海)、市場有多大(有多少魚),以及客戶是否願意持續支付(魚有多肥)。

倚賴 CSM 的 SaaS 服務,能否有效 scaling,其實跟服務所瞄準的客戶群規模大小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,並不都是穩賺不賠的生意。

[1] 需要倚賴 CSM 的 SaaS 服務,CSM 是 COGS 裡很吃重的一部份,所以很難呈現如圖一的模型。但如果是自我服務型(DIY)的 SaaS,例如 Slack,則比較容易規模化。但其他非倚賴客戶成長型的 SaaS,例如 Netflix、Spotify,雖然 CSM 的成本相對省去了,內容的授權、頻寬,則仍然佔了 COGS 裡的絕大部分。

本文圖文除依創作共用授權條款標註出處者外,其餘皆為作者所創作,未經許可禁止轉載、重製、編輯。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,請多按下方的「拍手」圖像幾次、或是分享到社群網站上!

--

--